丰富多彩,中国戏曲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7-13
浏览量: 2292

中国戏曲发展概况

文化艺术的结晶,是悠久文化历史的产物,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历代民间艺术家和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在我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我国的乐舞起源非常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以巫术礼仪为目的的原始歌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商周奴隶主贵族礼仪制度下的官廷乐舞。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逐渐打破了宫廷对乐舞的垄断,民间的乐舞有了显着发展。至唐宋时期,出现了中国音乐舞蹈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是中国戏曲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春秋时期出现的俳优,是中国戏曲的渊源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宫廷盛行优伶。优伶是古代从事歌舞、说唱、表演以及在君主左右从事滑稽调谑的艺人。

大型唐宫乐舞《大唐女皇》

一般将表演乐舞的艺人称为倡优,将在君王左右戏谑调笑的艺人称为俳优。在秦汉至两晋时期,宫廷中有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歌舞乐团。在歌舞乐团中的艺人均被称为散乐人。百戏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表演艺术。最早的百戏是模仿上古时代先民战斗生活的角抵戏。以后,因要适应宫廷享乐的需要,百戏得以迅速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包括力技、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武术以及各种杂耍等。

汉代时,宫廷百戏的门类齐全,演技很高,服装道具也相当精美,还有大型乐队伴奏,具备了组织专场演出节目的能力。在宋代以前,百戏在中国宫廷表演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由两个角色滑稽表演的参军戏。参军戏能表演一-定的情节故事,却不是以歌舞为主而是以科白为主,故又叫“科白戏”

汉代俳优俑

诸优伶的歌舞演出空前活跃,但水平最高的是宫廷乐舞。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在金末元初,中国北方产生了元杂剧,开创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高峰,产生了许多着名的剧作家和伟大作品。其中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关汉卿已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此外还有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一大批着名的戏作家。明清两代在杂剧和戏文的基础上形成了传奇。传奇剧目的流行又导致各地区剧种的形成,以致出现了内容丰富的戏曲文学和日趋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

关汉卿画像

行当角色与戏曲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所采用的一种化装手段,主要是指“涂面”化装,即用“油色”“水色”直接在脸上化装,以塑造戏中某个角色的形象。脸谱和面具是更为广泛的文化概念单就脸谱和面具而言,其历史比戏曲出现要早得多,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脸谱和面具,在人类文化进程中发挥着比戏曲表演更大的作用。

面具(Mask)又叫假面,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所有的民族都经历过自然崇拜、鬼神崇拜阶段,都有过祭祀活动和驱鬼辟邪的习俗。最早的面具是巫师所戴的面具,后来面具的使用范围扩大,广泛地用于祭祀活动、乐舞、狩猎、护面、戏剧等人类活动中,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形形色色的面具中,以巫师装神弄鬼的面具尤有特色。

手绘面具

中国戏曲脸谱中国自商周以来,驱鬼仪式称为傩。巫傩始终使用面具,巫傩活动延续四千多年,相应的面具种类极多,可以组成为一条历史的长廊。古时,百戏、角抵也戴各种动物的头形,武士决战于战场时也戴着狞厉的面具威慑敌人。据此编成的《兰陵王入阵曲》,就是专门戴假面具演出的歌舞。以后民间又有带面具演出的“跋从世界各国的戏剧化装来看,涂面和面具是并行发展起来的戏剧化装艺术。

据现有资料可知,中国戏曲采用图案化的“涂面”化装,其年代不早于元代,因为中国戏曲成熟于元代。但脸谱作为表演化装的历史却早于元代,杂剧和南戏之前的各种戏曲演出中,就已经应用了面具和涂面两种化装方法。也可以说,“行当”指具有特定表演技能、最适合于表现戏曲中某种类型的角色的演员分类。在戏曲形成的初期,就有简单的“行当”划分,只不过当时叫“脚色”“脚色” 与现在的“角色” 含义不同,现在所说的“角色”,指剧中的人物而言,不具有“行当”之意。

《兰陵王入阵曲》剧照

中国戏剧面具

使用大体分两种情形:一类是戏剧在表演时,全部的角色都使用面具化装,以面具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如傩堂戏、师公戏、端公戏、地戏、关索戏、变人戏、藏戏等。另一类戏剧则以“涂面”为主要的化装方式,仅部分使用面具,如目连戏、京剧和川剧等。

面具是一种先于戏曲产生的化装道具,在史前时代主要用于巫术礼仪,在商周时期也还大致如此,只不过出现了娱神、驱鬼、求吉祥的节目。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古老的巫术礼仪虽逐渐演化为以驱鬼逐疫、敬神祭祖、祈求丰年和娱乐为目的的民俗歌舞。但这种影响是那么强大,中国戏曲在其形成的漫长时期里根本无法抗拒这种影响,因而延续了驱傩鬼舞的传统,出现了傩戏。

戏曲人物油画

傩戏剧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节目,在内容上多表现驱鬼逐疫、祈求丰收太平的小节目。另一类是本戏,即后人编写的传奇戏剧。傩戏流行较广,名称不尽相同,湖南叫“傩堂戏”、“傩愿戏”, 贵州叫“脸壳戏”、 “傩坛戏”, 云南叫“关索戏”,广西叫“面具戏”、“师公戏”等。

端公戏是一种以男巫为主角的地方戏曲。民间称女巫为阴婆,称男巫为端公。端公戏在清代已基本形成,是民间宗教活动盛行的产物。端公戏的前身是巫师在祀神庆坛活动中的表演。端公戏因流行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唱腔,故有陕西端公戏、安徽端公戏等


中国国粹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