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
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根据英国人类学家
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
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我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形成以
儒家、
佛家、
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以
儒家、
佛家、
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3] 如,佛家的“
烦恼”“
差别”“
平等”“
世界”等。
[4] 传统文化之京剧(1张)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
儒家/
道家之间;
儒家/
法家之间、
儒家/
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之间相渗透,形成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文化形式等。
在民俗方面,则以传统节日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传统节日包括(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的“腊八节”、腊月三十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之昆曲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
姜先生认为是以
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佛,道,法,阴阳,纵横,玄,
外来文化等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
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
水浒传》《
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
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传统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
名号文化、
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
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
蓝色文化什么的。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
民族文化不同。其显著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
孔子生活的
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
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
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
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
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汉代
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
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
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传统文化之剪纸——莲年有鱼 到
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
程颐的三传弟子
李侗为师,发现了儒、佛、道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
程朱理学"。他在儒家与
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参考
佛教思想,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扭曲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
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历代以来,斥程朱理学为"伪学"的声音,不绝于耳.
[5-7] 传统文化之石雕——双龙出水 佛家讲求明心见性;道家强调清心寡欲.
1919年的“
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
新文化运动,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直到七十年代的“
文化大革命”,“
破四旧、立四新”。有不少人斥儒学、
佛教、道教为封建
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因为科学的发展,一味强调科学,其负面作用已经显现。
理论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
孔子《论语》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
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
兵家
医家
技艺
传统文化之皮影 琴:笙、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棋: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五子棋...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
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
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
禅画;敦煌壁画;
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印鉴与金石篆刻:如“家有诗书之声‘。
传统文化之篆刻《家有诗书之声》 名:字号、符标、姓名、名称、称号等。
传统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化纸中国戏剧——越剧红楼梦 中国戏剧:主要剧种有
昆曲、湘剧、粤剧、徽剧(庐剧)、汉剧、京剧、豫剧、
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主要题材有
《目连戏》等。此外,还有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
京戏脸谱。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
亭台楼阁、井、
石狮、民宅、徽派建筑、陕西窑洞、秦砖汉瓦、兵马俑...
民俗
传统文化之石湾陶艺 民间工艺:
石湾陶艺、
剪纸、
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
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巴纹)、
祥云图案、
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太极八卦...
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
红娘、
月老)、丧葬(
孝服、纸钱)、祭祀(祖);
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
衣冠服饰:汉服、深衣、襦裙、
唐装(盘领袍)、唐巾(襆头)、直裰(道袍)、舄、云端履、千层底、
绣花鞋、
老虎头鞋、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其他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
斗蛐蛐、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
梅兰竹菊:
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汉族传统服装 器物随身:玉(
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
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
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
金元宝、如意、烛台、
红灯笼(宫灯、
纱灯)、黄包车、
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铜镜、大花轿、水烟袋、芭蕉扇、
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
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神妖
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
黑白无常、
孟婆、奈何桥......
(一)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劣: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抑制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
(二)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崇高天伦。 “天行健,君子
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仁者爱人”高尚道德。
马援马革裹尸,
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为”,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人闲桂花落,月
静春山空”,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
(三)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
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
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
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并非要复兴
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
整个世界
文化角度来学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需要做到:
一.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二.明确方向。即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勇气和意志。需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是过去社会前进的动力,新的社会也需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360多年。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
理解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 这十多年间,又出现
国学热,涌现一些
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
谈国学,已走入歧路。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