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国戏曲文化:宋金戏曲

发布时间: 2021-07-13
浏览量: 2545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中,宋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所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的。由于物质的发达,人的精神追求反而退步,因而此时期的表演艺术区别于之前的抒情化倾向,而有着“理性高悬”的特色。

宋代的戏曲活动,分别从北宋、金、南宋几个政权统治阶级展开,在地理上分别分布于以北宋的首都汴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金代首都上京会宁府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和以南宋永嘉为中心的南方地区。不同地区的戏曲形态和文化氛围都有所不同,所以分别称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

“宋杂剧”为宋代的戏曲。“杂剧”之称早在唐代就有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杂剧泛指各类表演技艺,到了北宋时期,杂剧与歌舞百戏有了区分,独立成为一项艺术类别。

南北两宋时期的杂剧都是有剧本的,但是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剧目记载,在宋代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南宋280本杂剧的剧目。

宋 《杂剧图》

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有着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大致分为“滑稽戏”和“歌舞戏”两个类别。它们表现内容的方法各异,题材丰富。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较大,《宋官本杂剧段数》中的280个剧目中,绝大多数都是滑稽戏,如《眼药酸》、《急慢酸》、《四孤夜宴》、《老孤遣妲》、《睡孤》等。而歌舞戏在宋杂剧中则居于突出的地位,在《宋官本杂剧段数》中,关于歌舞戏的剧目记载,有着一多半。这类剧目的剧名多缀有大曲、法曲、词调以及诸宫调等都是唐宋以来流行的乐曲。

北宋时期,宋杂剧的表演已经有了角色分工体制,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是宋杂剧的五个基本行当,还有一个名为“竹竿子”或称“参军色”的角色。宋杂剧曾出现诸多的优秀演员,在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记载,有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等,这六名为当时的著名杂剧女演员,她们均来自于民间的勾栏瓦舍。

宋杂剧的演出有着相当大的观众面,北宋都城汴梁的观众曾达到过150万之多,随之出现了诸多的称为“瓦子”、“勾栏”的娱乐性场所,为杂剧艺人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瓦子”也称“瓦肆”或“瓦舍”,为杂剧以及其他演艺活动进行集中演出的场所。“勾栏”又称“勾阑”或“构阑”,是在瓦子中用栏杆搭起来的演出场地,而瓦子都在商业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演出中,杂剧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当时演出的杂剧有《目连救母》等。宋杂剧的演出活动不仅在京城繁盛,在其他一些城市地区也很普及。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并立。金由金前期与金后期两个时期组成,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戏曲风貌。

金灭北宋后,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金前期对宋杂剧进行了“金院本”式的改造,艺人们不断地创造新的故事来丰富它,《蔡消闲》就是一个新创的剧目。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后,进入金后期。相比之下,金前期的戏曲是对宋杂剧的改造、创新过程,金后期则是对金前期戏曲的定型期,因此也可以说金后期是元杂剧的定型期。

金院本的剧目在“院本名目”中有记载,它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可分为11个类别,包括“题目院本”、“和曲院本”、“上皇院本”、“霸王院本”、“打略拴搐”、“诸杂大小院本”、“冲撞引首”、“拴搐艳段”、“诸杂砌”等,每个类别又有不同的剧目内容,其中,“打略拴搐”中有《秀才家门》、《大夫家门》、《列良家门》、《卒子家门》、《邦老家门》、《都子家门》、《禾下家门》等。

金院本的角色行当与宋代时基本一样,不过此时的表演体制却已经有所发展,不再限于小型的歌舞戏和滑稽戏,而且演出场所也不再是“瓦舍”与“勾栏”,而是普遍有了亭榭式的戏台。

南宋建都在临安,温州就成了抗金的大后方。建炎四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逃到温州(早称永嘉),并带来一批皇族、勋亲,甚至中央政权机关和太庙神主都曾一度迁至温州。温州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民间艺人云集于此,演出活动兴盛。由开封逃难而来的流动艺人“路岐人”等带来了北宋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此基础上受到宋杂剧演出体制的影响,“永嘉杂剧”便形成了。永嘉杂剧也就是“宋元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或“南曲戏文”,简称“戏文”。

关于永嘉杂剧的产生时间,有两种说法,明代祝允明的《猥谈》载:“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载:“始于宗光宗朝。”永嘉杂剧两种说法的产生时间相差约70年,可以说这段时间就是永嘉杂剧萌生、演变并逐渐成熟的过程。

南宋戏文最初只是一种民间小戏,在宋朝皇室南迁后发展壮大起来。最初的永嘉杂剧有约于南宋光宗时代永嘉人创作的《赵贞女》、《王魁》。南戏壮大后,迅速向四面八方流传,名声也愈加强大,甚至连首都临安都盛行起来,文人士子们都为之撰写剧目。元代刘一清的《钱塘遗事》载,当时的太学生黄可道所编写的戏文《王焕》曾盛演于临安。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永嘉杂剧在温州、杭州等地都有专门的民间书会组织编写剧本,著名的《张协状元》是温州的“九山书会”创造的。永嘉杂剧曾产生了大量的作品,不过都失传了,有记载的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张协状元》等。其中,《张协状元》代表了南宋时期永嘉杂剧的最高成就。永嘉杂剧融汇了宋杂剧行当体制的长处,建立起了以生、旦为主体的“生、旦、净、末、丑、外、贴”拥有七种角色的行当体制。其演出活动均由民间职业戏班承担,戏班多以家庭为组织基础,有七、八个演职人员,这种职业戏班与诸多的业余班社组织并存。


中国戏曲文化

没有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