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王珂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而民族问题,也一直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新认识、新观念、新思想。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发展形成的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集合体,是一个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的融合性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发展形成的,树立新时代正确的民族观,需要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概念有正确的认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多元,一个是一体。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的融合性。目前的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统称为中华民族。古代的中华,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民族。民族主要是指中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融合体,如唐太宗曾说:“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这里的中华作为民族的含义,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区汉文化圈的民族共同体。如辽道宗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这里的中华指的是文化,是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向往的表达。因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体。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就是指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集合体中不可缺少的单元,他们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4%,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形成于2200多年前的汉朝,主要居住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有众多的民族加入,成为汉族一员,如唐代的粟特人,在长安和洛阳经商生活,安史之乱后,大量定居于洛阳的粟特人融入汉民族,失去了本民族身份。还有的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流发展中能保持本民族特色,如哈尼族,居住于云南地区,公元前3世纪时生活于大渡河以南,称为和夷部落,唐代时,这支民族向唐王朝贡献方物,臣属于唐,元明清时期聚居于云南地区的沅江、澜沧江之间,“多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首领被授予土司之职。还有些民族是从境外迁入的,如18世纪以后从沙皇俄国迁入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整体,它不是分裂和分散的。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就是正视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各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发展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性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表现在居住、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即“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居住情况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聚居中有杂居,杂居中又有聚居的交错局面。这种居住局面的形成,是历史上移民造成的。古代社会由于战争、经商、灾害等原因,形成了多次移民活动,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居住模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也是历史形成的,在民族迁徙过程中,民族文化形成了有效传播,比如汉民族向新疆地区的移民,带去了灌溉技术、建筑技术以及钢铁冶炼技术等,而新疆地区人民向中原地区的迁移,带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胡桃、葡萄等。北魏时期,居住在洛阳的西域侨民在万家以上,其中很多人充当了传播西域音乐、舞蹈艺术的使者角色。来往移民不但传播文化,还进行商业流通,形成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如张骞开通西域之后,“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丝绸之路因此形成。商业物品的流通,使中原地区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和情感上的互相亲近关系,特别是情感上的互相亲近,构成了今天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种认同,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这种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情感,是各族人民情感上亲近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文化认同是民族和睦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华民族在融合发展中形成的动力和基础。中华民族的每个民族都不是单纯血缘、单纯文化的民族,比如汉族,最初是由华夏、东夷、苗蛮集团的融合形成的,此后又融入了其他少数民族;而唐、宋时期,迁到云南的汉族人民融合到少数民族之中,形成今天的白族;元初蒙古屯军与当地藏、汉民族交错杂居,融合而成保安族;元代青海地区的吐谷浑人与当地的蒙古人的密切交往,形成了土族。不同民族的聚集杂居,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和文化发展的先后,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必定经历了很多战争的冲突和文化上的冲突,但是,正是因为每个民族都有着对建立美好家园的向往,都有着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才能突破一切藩篱障碍,使各个民族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融合发展,共同进步,不断进行经济上的相互交流,文化上的相互吸收。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祖国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而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土壤之中,吸收各民族文化价值养分,体现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今天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的价值坚守,信念坚守。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各族人民应当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