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1-07-13
浏览量: 2236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由56个民族组成的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度。

几千年来,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其中一些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却又勃然兴起。

可以说,各民族在创造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过程中,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追根溯源,各民族的祖先大都起源于古人类。

早在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人被统称为狄,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西方的人被统称为戎。

在广大的中原大地上,炎帝的族群最先进入黄河中游,随后黄帝的族人也迁徙到这里,两族逐渐融合。

华夏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是黄河流域的居民经过了夏、商、周三个时代的变迁,然后他们不断将周围羌、戎、夷、狄、苗、蛮等族也吸收了进来,最后才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华夏族。

与此同时,有些民族虽然没有与华夏族融合,但是联系却逐渐加深了,比方说东方的九夷、南方的苗蛮和西北的氐、羌、狄等族。

到了春秋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开始与华夏族杂居,双方关系日益密切。

当时中国共有齐、楚、秦、晋、吴、越六大强国,北方诸国称其中的吴、楚、越三国为蛮夷,视秦为戎狄。

到战国时,南方的楚国疆土更加辽阔,境内居住有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间的文化相互融合,为后来秦汉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而在广大的北方,匈奴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淮河流域的东夷,长江流域的南蛮,闽浙粤桂的越人以及西方各族,都归秦王朝直接统辖。

到汉朝时,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族群日益扩大,形成了人口近6000万的大民族,后来称为汉族。

汉朝比秦朝更加统一,至汉武帝时又北败匈奴,西收西域,南辖南越和西南夷,疆域日益扩大。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又经常处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鼎立并峙,群雄割据的状态,在这期间,中华民族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同化。

到唐朝,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比过去更加密切。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主要采取以恩惠和安抚为主的政策,许多部落、部族纷纷归附。

唐朝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地方政权,由中央王朝册封各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世袭官职。

唐朝灭亡以后,国家首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多元割据状态,随后的宋朝又先后同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对峙,斗争不断。

此外,当时还有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甘州回鹘、西域高昌回鹘、于阗李氏王朝、黑汗王朝、吐蕃和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

在这一时期,汉族人民与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一起,开发了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

后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王朝--元朝建立起来了,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

从此以后,宋、金、夏以及吐蕃、大理、回鹘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复杂局面也彻底结束了。

从元朝直到现代,中华民族保持国家统一长达700年之久。在这期间,虽然也先后出现了一些分裂或割据,但都是短暂的或局部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展史。

1.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国,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按照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推算,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上活动在向东到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向西到陇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一般认为即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公元前21世纪以后,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尽头,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

夏王族为大禹之后(出自羌、戎),商王的祖先本是东夷,周王自称其先祖为夏人的一支,杂居于戎、狄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

这些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而实际却是来自不同部落集团的人们,经过漫长的斗争和融合,形成共同族体。

西周时,为了能够与蛮、夷、戎、狄等族相区别,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已经开始出现了。

春秋时,华夷之间贵贱尊卑的观念已经产生,而且比较强烈了,当时族类与文化成了区分华夏与蛮夷的重要标准,其中以文化因素最为首要。

至战国,秦、楚同齐、燕、赵、韩、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

七国之间相互合纵、连横、兼并、争战,虽然族体不相同,但是华夏众多民族逐渐统一的趋势已经形成;

另外,其他的戎、狄、夷、蛮族也逐渐与华夏融合,这时候,华夏便形成了稳定的族体,分布在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秦国兼并了其他六国之后,诸夏民族终于获得了统一。在秦汉一统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400余年,沟通西域,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并设立郡县,平定赵氏南越及东瓯、闽越,版图空前扩大,而各个汉语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渐由多个民族融合为一个崭新的民族--汉族。

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了明朝、清朝时期,南方汉族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

从明朝开始,有些汉族人民已经开始移民至东南亚地区,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移民至欧洲、北美等地。

2.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民族大多都是由五部分演化而来,分别为匈奴部分、东胡部分、突厥部分、通古斯部分以及羌藏部分。

(1)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匈奴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的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

匈奴在中国古籍的讲述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游牧民族,在汉朝时曾称雄中原以北。

后来,至公元前215年,匈奴被逐出了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在300年间,北匈奴开始从漠北向西迁移,南匈奴则进入了中原内附。

按《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的遗民,后来在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等26国的白种人。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

在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中,他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其实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只是名称在不断演变。

还有一种说法是,凡是史籍中所出现的异民族,如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都统称为匈奴。

还有人认为,匈奴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在秦始皇之前,还没有游牧至中国北部,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能混为一谈。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定论,因为匈奴的起源问题无法确定,匈奴的族属与语系也就成为了悬案。

2)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东胡是因为居住在匈奴(胡)以东而得名,它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北方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强盛一时。

东胡的起源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因为文献记载都较为混乱、简略,长期以来研究者都比较少。

早在商朝,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按照《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东胡主要活动于如今的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在当时,就是燕国(今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

在史籍的记载中,东胡一直都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春秋战国时与燕国和赵国接触比较频繁,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赵国也不能幸免,两者之间战事频繁。

在东胡与燕国的战事中,燕国也曾大败过东胡,迫使东胡后退一千余里。

后来,为了防止东胡入侵,燕国还修筑了长城。

在东胡与赵国的战事中,赵国的大将李牧也曾战败东胡。

东胡也曾与匈奴有过冲突,当时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刚即位,东胡便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

刚开始,冒顿单于假装屈服,一一满足了东胡的要求,故意麻痹敌方。

后来,趁着东胡王轻敌之际,冒顿单于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随之瓦解,东胡各部也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

当然,东胡各族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亡,部分部族退居乌桓山,成为了后来的乌桓族;还有一部分部落集团退居鲜卑山,也就是日后的鲜卑族。

此外,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还有鲜卑分化出的慕容、东胡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以及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等。

(3)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突厥人是中亚民族,他们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在北方民族中可谓是开了先河,在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还能见到其遗留的文字。

公元5世纪,突厥人被迫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迁居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给柔然的奴隶主锻造钢铁,被称之为“锻奴”。

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人数达30万余众。

因为柔然在军事上的失败,突厥人也开始抗争,并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了铁勒各部五万余人,突厥民族由此开始发展壮大起来。

552年,突厥打败了柔然,建立起一个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

后来,东突厥趁着隋朝根基不稳的时候,从甘肃一带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抗敌。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

突厥统治者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后来,唐太宗设疑兵之计,许以金帛财物,与突厥结盟。

突厥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风俗习惯,如制造高轮木车、东向拜日、崇拜萨满巫师等,对契丹、蒙古多有影响。

突厥人的后裔汪古部在阴山以北游牧,因为支持成吉思汗建国有战功,被蒙古人视为“安答(伙伴)”,与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关系。

突厥汗国后分东、西突厥和后突厥,立国近200年。

4)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通古斯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等,人口在1000万左右,其中主干为现在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约900万)。

通古斯人起源于数万年以前的贝加尔湖南部地区,他们的祖先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所有的发展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后来发展成为了女真和满族。

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合。

通古斯人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曾几度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先后建立了三个国家:渤海国、金国、大清国。

(5)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在大约6000年以前,古羌族就已经生活在甘肃、青海、川西北一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古羌族是现在藏族和羌族的祖先。

大约在5000年前,一部分古羌族人开始向四周迁徙。向东方迁徙的羌人先后进入中原成为了汉族先祖的一部分。

向西方迁徙的几支羌人部落进入西藏境内,他们的后裔在西藏建立了吐蕃王国,是藏族的祖先。

吐蕃建国后,又开始向川西、青海、甘南扩张,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羌族大部分征服,最终被藏族所同化。

现代生活在川西北的羌族仅是古羌族一支“白狼部”的后裔,因为紧邻汉族居住,而幸免于被藏族同化。

在宋代,羌族中的一支“党项羌”建立了西夏国(今宁夏境内),后来西夏国被蒙古所灭,一部分遗民迁到中原内地,与汉族杂居融合;还有一部分逃亡到川西一带,混迹于藏族中,至今保留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方言。

古代还有许多羌族部落陆续向南方发展,进入川西南、云南、缅甸、泰国等地,形成彝族、白族、景颇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普米族、纳西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和缅甸的缅族等。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返回列表